進入職場之初,從業道德和對企業的忠誠教育是必備的一部分,這兩者需要時間的檢驗,道德更要底線的考量。
前段時間看頒獎典禮,白巖松一如既往的用極具煽動性和催淚效果的語言讓我的眼眶不斷的濕潤,同時我也想到了王院長當年講座所說的一句話:“人時常需要感動才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時我們需要淚水沖刷一下眼角,才不至于冷漠到時常置別人生死于不顧;有時我們需要災難考驗一下良知,才不至于狠心到每每突破道德的底線。這些都是社會道德,其實,職場道德與之無異。
職場之內,勤能補拙自然可以解決能力差異與自身不足,而勤的基礎則源于對企業的認同與真誠,源于對自我成長和企業發展的期許,于是與自身而言,做好做不好是在衡量著有沒有一顆好良心。如果把工作當賺錢的工具,同樣的錢,干活越少越好;如果當成職業發展的道路,同樣的錢,分內之內學到越多越好;如果當成事業進步的途徑,再少的錢,也會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第一種是所謂的能懶則懶,偷工減料;第二種是權且盡力,奮力而為;第三種則是無私奉獻,人企功榮。
工作了,卻保留著學生時代那種愛思考的習慣,喜歡偶有所感去發個狀態與朋友分享,喜歡教條式的好像什么都明白的去指導別人。未來,加油。(安陽分公司:趙玉峰)